九州大地画卷展,华北平原衡湖嵌。

美丽的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北依桃城,南接冀州,被衡水滨湖新区紧紧环绕。它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有“燕赵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的美誉。

“清如许,平如练,湉湉一汪水,是谁遗人寰?依滏岸,傍漳湾,广袤千顷泊,哪厢是灵源?”神话中,衡水湖是大禹治理黄河,脚蹬金锨、取土围埝时留下的痕迹。司马迁记,“(禹治水)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经考古和地质勘探发现,这片区域是古河北平原大湖盆的遗存,经历了地壳构造运动和古黄河、古漳河及滏阳河等河道数万年冲刷淤积,发生了海洋一陆地一海洋一陆地一水域一陆地一水域的沧桑巨变,衡水湖则是这个巨变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天然洼地。这片注地,历代名称多变,直到1959年才被定名衡水湖。

《水经注》云:“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毛泽东主席曾说:“衡水是历来遭灾的。为什么叫衡水?衡水就是漳水横流,患难于中国。”这片水患频仍的古老水域,历经隋代赵煚,清代方观承、李秉衡和吴汝纶的多次治理,潦洼变农田。新中国成立后,对它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建、改造、治理、保护与生态恢复,取得显著成效。科学的治水理论和高度的责任心铸成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也成就了极具稀缺性、典型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湿地。

今日之衡水湖,蓄水面积75平方千米,是冀中南平原单体水面最大的淡水湖,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生态系统的内陆淡水湿地,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弥足珍贵,有着比南方水乡湿地更多的内涵和承载,被誉为“华北之肾”。它地处全球鸟类迁徙8条主要通道中的第5条(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的中心部位,为334种南来北往的鸟类提供优良的迁徙停歇和繁殖之地。碧绿的芦苇荡中翩翩起舞的灰鹤、白枕鹤、蓑羽鹤、丹顶鹤和白鹤,平静开阔的湖面上悠闲自在的大天鹅、小天鹅和鸳鸯,晴空白云间迎风展翅、自由翱翔的苍鹰、乌雕,藏身小湖筑巢产卵的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都逐渐成了这里的常客,衡水湖湿地成了鸟儿的乐园。2000年,在此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的级福推科岛类自然保护区,三年后,又跃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独特的湿地环境,种类繁多的鸟类,受到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青睐,让它荣获“东亚蓝宝石”的殊荣。

得地利、逢天时,衡水滨湖新区(河北衡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以“以发展促保护,保护发展并重”为理念,以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完善为核心,把保护、管理、利用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采取诸多措施,全方位控制环境污染,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促使衡水湖走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保护区与市区零距离接触的独特格局,以“水元素”为主题的水利风景区特有风光,星罗棋布的特色小镇、文化公园的别致布局,连接衡水与首都的“衡水湖号”旅游专列的顺利开通,盛况空前的国际马拉松的成功举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新型旅游业态的实验探索,开启了衡水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天下九州,冀州为首”。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汉代墓葬、魏晋竹林寺、冀州古城墙等遗址悠悠诉说着衡水的古老历史;淹没于万顷碧波之下的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国营冀衡农场娓娓讲述着衡水湖的近代变迁。岁月可以消磨掉物质的遗痕,却割不断文化的传承。东汉大德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扶柳人释道安,统一佛门释姓,实现了佛教与儒教、道教的完美结合⋯

跨越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芬芳。饮一杯“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压江南第一家”的衡水老白干,慷慨悲歌的豪情油然而生;提一枝“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的侯店毛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顿起;咬一口满嘴流油、齿舌生香的衡水湖烤鸭蛋,“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的乡愁不断;品一盏碧绿清冽、甜美芬芳的荷叶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的气节凛然⋯⋯

水是源,文化是魂,水文化是衡水湖活的灵魂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衡水滨湖新区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在更高层面上科学地制定保护与开发战略,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衡水滨湖新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