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落户河北卢龙,这是7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中心成立后,在全国授权挂牌的首个成果示范基地。这一国家级平台的建立,标志着卢龙县甘薯产业迈入科技引领、全链升级的新阶段,为“中国甘薯之乡”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8月12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在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旨在破解甘薯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该县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落户后,从脱毒薯苗的繁育到试验田的栽种,还有选育,甚至是将来的推广加工以及后续产品的整株利用,院所都将给我们提供全面的支撑。”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刘旭说。
据了解,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将集成示范多项前沿成果,包括甘薯新品种示范栽种、甘薯脱毒技术推广、甘薯栽培新技术推广,甘薯代餐粉、爆浆薯条、红薯叶粉、花青素提取饮品等多个甘薯深加工产品,这一系列研发成果的示范,将大大推动卢龙县甘薯产业发展。
近年来,卢龙县不断强化科技对甘薯产业的支撑,逐步构建起产品多样化、产销一体化和品牌国际化的创新发展格局,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国家甘薯研究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环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交流与合作,成立了“河北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合作,成立“甘薯科技小院”,深入研究甘薯脱毒技术,研发适合本地种植的甘薯新品种。目前,全县甘薯脱毒种苗供应能力已达到2亿株,脱毒甘薯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辐射带动农户约5000户,年增产超7000万斤。同时,建立河北省甘薯产业研究院和农业创新驿站,聘请国家产业体系科学家钮福祥作为甘薯产业发展顾问,不断探索科技赋能甘薯产业新路径。
刘旭表示,多年来与各大院所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通过和各大院所的合作,在甘薯的新产品选育上、种苗繁育高效栽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产后的整株利用、产业链上的经济效益等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科技驱动下,卢龙县甘薯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培育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及深加工企业200余家,串联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年总产值突破10.15亿元。卢龙甘薯淀粉、粉条远销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外贸出口额达8800多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卢龙甘薯”名品成功打入海底捞供应链与胖东来商超体系,跻身国内顶尖餐饮与零售渠道。
从依靠天时地利的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全链整合的十亿元支柱产业,随着国家示范基地的深度运作,一幅以产品多样化、产销一体化、品牌国际化为特征的甘薯产业创新图景,正在卢龙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