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里,鲜食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大棚里,西红柿秧扎下了根,尽情地吸吮大地的营养……金秋时节,献县的河北省国营梅庄洼农场(以下简称“梅庄洼农场”)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地制宜发展大田种植和设施农业,让这里的农产品充满特色,更引领了沧州新“食”尚。
以销定产 订单纷至沓来
粮丰仓盈、瓜果飘香……每到收获季,梅庄洼农场的农产品供不应求:鲜食玉米提前被食品公司预订,经熊蜂授粉的鲜食西红柿口感好,被各大商超抢购。
梅庄洼农场位于献县城东5公里处,拥有耕地2751亩。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张焕良介绍,农场地处行洪区,大部分土地种植玉米、小麦,收成保持了连年增长的好势头,这里的鲜食玉米实行订单种植,产品不愁销路;场部周边建成了4个温室大棚,种植的鲜食西红柿、西瓜、火龙果在春节期间错季上市,吸引周边的游客纷纷前来采摘。
“我们在农场流转了七八百亩土地,种植小麦和鲜食玉米。我们走的是订单农业,以销定产,每年玉米一收下来,就被等候在地头的货车直接拉到食品厂。这几年,鲜食玉米的市场行情比较好,一穗玉米能卖到一块钱左右。即使遇到市场价格下行,收入也比较稳定。”在献县盛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合作社理事长彭海东兴奋地为记者介绍。
彭海东说,为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他组织农场的种植大户们抱团取暖。合作社负责耕种收托管,收获的粮食存放在合作社的仓库内,可以实行错峰销售,在价格高位时卖出,让大家都能受益。
每到春节,梅庄洼农场的大棚便成了人们采摘的好去处。游客们抢“鲜”品尝这里的鲜食西红柿、西瓜,还将它们作为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近年来,“小助”“俱来至”品牌西红柿逐渐“走红”。
科学种植 产品绿色健康
容重高则价格优。盛麦合作社种出的小麦容重达到每升700多克,普通农户的小麦容重只有每升五六百克。彭海东道出其中的秘诀:科学种植。“小麦实行等深播种,设备旋耕的深度保持在25厘米,播种深度则为2至3厘米,可让小麦出苗率保持一致。”彭海东介绍,先进农业设备应用是关键。盛麦合作社的自驾仪,可以提前设定好旋耕深度,并利用北斗定位自动进行耕作。在这里,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纷纷上阵,智慧农业前景令人期待。
再过些日子,一箱箱熊蜂就要“住进”西红柿大棚,“担负”起为西红柿授粉的任务。“与人粉相比,熊蜂授粉更自然健康,长出的西红柿果型好、畸形果率低,肉质艳红、起沙多汁、籽粒呈土黄色,口感更好。”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西红柿赶在春节上市,价格比普通西红柿高出不少。
不仅如此,熊蜂授粉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病虫害发生。相比人工授粉,使用熊蜂授粉每亩地能节约成本四五百元;熊蜂授粉还可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并降低药物残留。
此外,农场还深挖产业潜力,建起了“育苗一种植一冷藏”链条,为农业产业发展赋能。
巧用资源 农场发展提速
大棚蔬菜能安然过冬,梅庄洼农场天然的地热资源功不可没。冬天,室外天寒地冻,大棚内的西红柿秧苗却自然舒展,茁壮生长。这得益于大棚的智能温控系统,通过地下管道将地热能输送到土壤中,提高地温,让大棚内温暖如春。梅庄洼农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就坐落在这里。地热资源不仅可供应群众取暖,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梅庄洼农场立足资源条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成了4个智能化温室大棚,并建设了1座库容1000吨的冷库。
对于今后的发展,张焕良表示,农场将充分利用场部周边的几百亩土地,发展大棚种植。目前,农场正在和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洽谈,发展壮大设施农业。据介绍,按照规划,投资方将进一步发掘地热资源,对现有的温室大棚进行改造提升,并扩大温室大棚的规模,进一步提升温室大棚的生产能力。
来源:沧州日报